小米汽车营销总监周林辞职。
具体原因未知。一位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周岭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融合得不好,营销和造车理念出现偏差。
(资料图)
小米官方回应称,周林因个人及家庭原因辞职。这是雾里看花。这场辞职危机的真相很可能不会被弄清楚,但也有一些线索可供参考。
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在任的七个月里,小米汽车的营销节奏和内容确实有些缓慢和软弱;即使是不久前如此高强度的信息曝光,也未能给市场和消费者留下持久的印象。多么好的印象啊。
到底是谁的错呢?谁愿意承担责任?
据工作经历显示,周林曾担任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熟悉汽车销售、公关、品牌建设等工作。在五菱任职期间,周林带领宏光MINIEV多次成功跨界营销,为他赢得了无限的名气和光环。
正是这样一份辉煌的履历,让大家对周露加盟小米汽车充满期待。但今天的结果却表明,双方并没有那么“般配”。
据最新消息,小米汽车的首款汽车是一款中型溜背轿车,内部代号为Modena。目前内部讨论的方案是:一个版本售价在26万到30万元之间,另一个版本售价在35万元左右。多于。
假设该消息属实,则意味着小米汽车想要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定位。与此相吻合的是,市场上一直有传言称雷军要走高端路线,以避免小米手机此时遇到的“性价比陷阱”。
从这个逻辑来看,周林近期的一系列“自曝”方式确实与小米汽车的“高端”基调不符,甚至与小米一贯的营销手法相矛盾。
不少不实传闻接连发生。雷军不认可这位营销负责人的能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造车如此关键时刻,营销负责人突然离职,接下来的计划必然会被打乱。至于雷军想要打造一款什么样的小米汽车,或者如何“包装打扮”,此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学习战术并修改策略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已经进入了某种误区。
特斯拉、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热闹非凡,创始人亲自喊话,充分发挥轻量化优势。但如果其他车企只是跟风模仿,没有自己的核心战略,大概率会出现“画虎不成狗”的情况。
首先,是营销能力。大家都认为造车新势力的营销能力很强。以蔚来和理想为例。一是利用NIO Day凝聚更多用户的向心力和荣誉感;另一种是依靠优秀产品场景的重现来捕获用户。关注并控制消费者的需求。
但归根结底,还是与两家车企创始人的理念有关。
在创立蔚来和理想之前,李斌是易车创始人,李想是汽车之家创始人。两人都是在汽车互联网领域浸淫多年的老手。请注意,这是车联网,而不是科技互联网。
凭借多年对C端汽车消费者和中国汽车市场的了解,理想和蔚来在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虽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这段经历绝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有标签图像。就这一点而言,理想和蔚来依然是“好手”,但这里要说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必须承认,特斯拉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时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就像传统汽车时代的大众和丰田一样,共同推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车轮,缓缓前行。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尴尬的一点是,如果定价在20万以上,就会与特斯拉正面竞争;如果定价在20万以上,就会与特斯拉正面竞争;如果售价低于20万,就会与比亚迪竞争。显然,两者都不是那么容易惹恼的。
比亚迪占据“大义”,特斯拉充当“技术先锋”。慢慢逼近的小米并没有强大的身份与两者竞争。 “性价比王”的标签固然好,但雷军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事实上,雷军和小米都有很强的IP形象。这是小米汽车的强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米汽车的想象力。为了避免与比亚迪、特斯拉发生正面冲突,雷军似乎更愿意像韦晓礼那样采取自上而下的产品方式。
然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除了上面提到的营销能力和标签形象之外,韦晓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运气和时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光一去不复返,时代红利、大环境的变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米汽车这样的后来者来说,只有学习“战术”,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现在押注溢价还为时过早
总而言之,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允许小米汽车卖得太贵。
显然,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存在品牌崇拜现象。丰田和大众这些曾经的王者,并没有特殊的光环。相反,它们会在地板上来回摩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首先看到的是价格;只有在预算之内,他们才会更多地了解车辆的产品能力。
事实上,不难发现,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等都在积累、重塑、建立品牌力的过程中,但相对而言,有的更快,有的更慢。但究竟哪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拥有所谓的品牌溢价,还真不好说。
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自今年年初特斯拉发起价格战以来,别说品牌溢价,就连产品溢价也在逐渐转变为产品降价。
在3月1日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声称,在结合了许多新概念、新工艺、新设计思想后,下一代特斯拉产品的成本和能耗将基于现有产品。又上下50%。 “没有一家汽车公司可以挑战它,”马斯克说。
事实上,这其中透露出的信号尤为明显:——特斯拉将价格战进行到底,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历史进步。
市场瞬息万变,不少车企决定放弃利润,紧急争夺市场份额。那么站在小米汽车的角度来看,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必须承认,小米汽车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并不丰富,尤其是在汽车产品的感官方面,也非常陌生。在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小米汽车如果没有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且价格又不公道,那么必然会陷入自己挖的“高端陷阱”。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造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此前,雷军曾将自动驾驶视为小米汽车的第一个突破口,誓言到2024年要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并在小米手机、小米智能家居的支持下,小米汽车的智能座舱、万物互联等,一定会和别人一样好。
然后呢?这些足够作为核心吗?平心而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技术溢价确实很难谈。
说到底,说是车市的价格战,但实际上竞争的焦点仍然是“性价比”三个字。至少在2023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是比谁的价格更低、谁的产品更好。
当然,市场是长期的,每个车企都需要一步一步看三步走。比如蔚来的换电站、理想的“套娃”战略、比亚迪的混合动力转型等,都在为未来的竞争奠定基础。
但另一方面,长期主义也不能成为“无法比”的借口,也不能空谈而不采取具体行动。
不迈小步,则无以至千里。对于高端汽车来说也是如此。退一步来说,一步步向上的做法虽然特别困难,但确实更适合当今的市场环境。
“谁买高端车就买小米”是如今手机圈的日常;相应的,随着小米汽车的到来,我们也将面临这种尴尬的境地。
但是,那又怎么样?
小米汽车要想突围,成为“世界五强”之一,就需要牢牢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优势,逆势而上。
大家都知道,小米2024年量产汽车确实来得太晚,已经错过了机会。现在,只有走好每一步,真正找到小米造车的核心,才算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