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经过处理的图片、类似产品的便捷视频、甚至好评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近年来,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发展迅速,电商平台上存在虚假宣传、假冒销售的情况。商业和微商。劣质问题经常引发消费者纠纷。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地下产业链不断演化、线上线下打假难以衔接,是线上假冒伪劣产品难以杜绝的原因。专家呼吁建立覆盖全网的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实现网络市场交易的社会共治。
一些商家使用假图片来获得正面评价
江西的李女士再也不敢相信网上的正品了。商店要么盗用国外正品的宣传图片,要么拍下实拍后用照片编辑软件进行处理。他们拿到的产品与宣传图片相差甚远。李女士表示,色差是小事,有的甚至还有洗不掉的气味,接触皮肤后可能会出现过敏。
中国消费者协会2018年开展的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法》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2万份有效问卷中,过半受访者认为,假货屡禁是电子商务中最突出的问题。其次是质量不合格。产品种类繁多,线上线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越来越多的网购平台开始协助执法部门打击网络假货销售。 2018年,阿里巴巴共向执法部门发送虚假线索1634条,起判罚款5万元以上,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1953名,追查涉案金额79亿元。
与卖假货、卖劣质产品相比,给好评的现象更为普遍。北京的何先生听说左旋肉碱可以减肥,就找到一家口碑不错的网店,买了几盒。服用几天后,我感觉舌苔不舒服。客服说再吃几天就好了。何老师坚持进食两周,却出现了头晕、厌食等症状。还让我给好评,还说给好评后就可以返现20元。原来好评就是这么来的。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难以直接获取产品的网购环境下,消费者会倾向于青睐销量高、评价高的产品。然而,不法商家会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通过炮制虚假评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多重因素
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难以阻挡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灰色利益链不断演化、线上线下打假工作难以衔接等因素,使得网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一是违法成本低,调查取证难度大,诉讼成本高。中国消费者协会电子商务法消费者认知调查问卷显示,70%的受访者在网购时购买过假货,但成功获得赔偿的仅12.1%。识别困难、商家不认可是合理维权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是灰色产业链不断演化。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一些灰色产业链也在不断壮大。为了躲避平台对欺诈订单的严厉打击,现在不少欺诈订单的组织者从线上转向线下,在高校、地铁口、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进行“本地促销”,以提供预防。和控制欺诈订单。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某电商平台反刷单业务部负责人表示。
三是线上线下打假力度有待加强。平台只能在线上关店打击假货,但对于线下的假冒窝点却无能为力。必须强化根本原因。某电商企业平台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基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表示,目前,部分平台经营者尚未主动发现违法行为并向监管部门举报,有待制定进一步实施细则予以推动。
四是信用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专业人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网络购物经营者的信用评价由各大电商平台确定,缺乏全国统一的网络交易信用评价标准。
促进数据共享,实现社会共治
对网络假冒伪劣商品的管理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等手段净化网络交易市场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公开产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捏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促销,欺骗、误导消费者。
专家认为,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促进数据共享,促进社会共治,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制定实施细则予以推广,并要求平台经营者定期对电商平台进行检查。涉嫌违法违规的网络商店。监督检查,并向监管部门反馈检查结果和涉嫌违法线索;定期反馈平台消费纠纷的受理和处理情况等。
有业内人士提醒,电商平台实施更严格管控后,应警惕假货卖家从电商平台转移到微信等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