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科技发展了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科技发展了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抗战之科技为王
作者:平凡神话
简介:
一场意外,王磊和新联邦最高科技结晶移动基地穿越了,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拥有新联邦最高科技,王磊将历史的车轮推向另一条新的轨道!
日本战败了,这次它没了翻身的机会,战后本岛被炸得支离破碎,日本民众不足一万,日本天皇裕仁在临终前一直在重复念叨着:“他就是个疯子,彻彻底底的疯子,我们已经输了,他还是不肯放过我们!”
德国成功统一了欧洲,却和美国一直摩擦不断,几次大战让双方元气大伤,国家根据动摇。当他们再次聚焦东方时,原本贫弱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可撼动的巨龙。
后世西忒勒和罗斯福的回忆录中都有着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了一堆王疯子的废铜烂铁打了10年,而中国却用10年中成长为一个不可撼动的巨人!”
那是干重活用的坎肩,为的是担得起重物,肩膀不被磨破,衣服也不被磨坏。在过去的农业宣传画和修水利的老照片中经常能看到。
机枪手负担不轻,一挺金陵民24式重机枪全重近50公斤,枪身20多公斤,枪架近30公斤,还得算上水冷液、子弹,过去没汽车,靠人背着这些玩意儿跋山涉水,没个坎肩真干不动。
轻机枪也够呛,一挺捷克式ZB-26轻机枪全枪重9.6公斤,一点都不轻。如果仗打得激烈,那滚烫的散热圈堪比烙铁,如果没有坎肩,就只能提着走了。
不过,坎肩的作用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厉害,这主要就是中国人挑担子挑出来的习惯罢了,机枪手并非就一定需要装备这东西,某些时候可能炊事班装备的倒还多些。
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援朝时期,都有各种各样的坎肩被装备部队,后来还有了军用坎肩。
随着部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枪手不需要再扛着武器长时间的跋涉,坎肩也就不再出现。
机枪手脖子上的布垫,关键时刻可以说能救机枪手一条命呢。
抗战时期,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机枪手脖子上都有个布垫,那么,为什么要挂呢?这是干嘛用的?
要知道抗战时候,当时人们都是缺衣少穿的。机枪手平时脖子上的布垫,都是纯棉做成的,可以说是相当结实。在平时,机枪等枪械需要保养,这块布垫可以擦拭枪管以及枪身,让武器得到很好的保养,避免关键时候卡壳。部队平时行进比较多,而机枪的重量是相当重的,平时擦擦汗,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部队开拔肩膀扛着搬运机枪的时候,减少机枪对衣服以及肩膀的摩擦。当然这只是日常的两个作用。如果是战争时候,这块布垫的作用可就大着呢。
首先就是避免了被狙杀的风险。战场上两军都有壕沟,而敌人的狙击手枪法一般都是非常准的,此时如果机枪阵地需要转移。如果是扛着机枪行进,很容易露头被打死。而机枪重量比较重,人在搬运机枪的时候很容易下意识的抬头。此时枪手可以将布垫当成捆绑材料,将机枪固定在人的背上,然后在战壕里面匍匐着前进。
其次,机枪阵地一般都是重点打击的对象,因此炮火和枪弹都比较密集。当有人重担受伤的时候,可以用这块布垫捂住伤口,起到一种迅速止血的作用,这样为后续的医疗争取时间,有时候甚至可以救人一条命。
所以嘛,不要看这块小小的布垫,这可是部队里面很多战士用鲜血积累的经验。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向所有保家卫国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抗战时期,抵抗侵华日军的军队,装备较多的是那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说是一挺轻机枪,其实,这玩意一点都不轻。
枪长1.15米的ZB-26式轻机枪,空枪重量就有9.25公斤,装上一只采用机匣上方供弹的铁质20发弹匣,内装7.92X56mm R毛瑟步枪弹,全枪重量就超过10公斤,所谓的“轻机枪”,提在射手的手上、扛在射手的肩上事实上非常沉重。
此外,抗日军队也缴获有大量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这挺发射6.5X50mm有坂步枪弹的轻机枪,其实,也是不轻的。
“歪把子”机枪,空枪重量就有10.2公斤,那只敞开的漏斗内,压进6只5发步枪弹桥夹,漏斗内30发子弹满载时,那么重量就更沉了,子弹重量+桥夹重量。
抗日军队装备有金陵兵工厂以德国造 08式7.92mm马克沁重机枪为蓝本,仿制成功的24式7.92mm马克沁重机枪,含储水筒的枪身重量20公斤,三脚枪架重29公斤,确实是份量死沉的“重机枪”。
这些重量并不轻的轻机枪,包括重机枪,扛在机枪手的肩上,确实够沉重的,对于机枪手的力量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反映战争时期的影视剧中,不仅重机枪手,就是轻机枪手,也都是身高马大的壮汉,身材矮小、力量欠缺的步兵,不适合当机枪手。
同时轻机枪不轻,重机枪死沉,扛在射手的肩上,不仅对于射手的肩膀皮肉磨损有影响,也会磨损射手的衣服。
为了有效防止机枪手的衣服,被沉重的压在肩上的轻重机枪所磨破,有些轻重机枪射手,在其肩上就披上了用棉布缝制的垫肩。
战争年代,抗战军队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行军打仗除了国军的数个主力军以外,其他的作战单位八路军、新四军等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包括无处不在的我党领导的游击队,行军作战全靠两条腿。
长期的行军,轻重机枪手,不仅肩膀部位的衣服磨损严重,肩膀也会受不住,因此,加上那么一块棉布制作的垫肩,不仅有效缓解机枪手的上衣磨损,也有利于保护机枪手的肩膀。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
那个东西是垫肩。主要起到防磨和保护肩部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里的机枪手(轻、重机枪)因为经常要肩扛机关枪(轻机枪1人肩扛,重机枪4人肩扛),为了防止机关枪磨损军装,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肩部不受伤,往往都要在肩膀披一个布制的垫肩。
布制垫肩实物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基本上都是徒步行军,几乎没有什么机械化部队。重炮等武器大多是靠骡马拉运,而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就得靠士兵用肩膀扛着走了。所以不仅是机枪手,其它一些装备重的士兵行军时也会套上垫肩。例如负责运输物资的辎重兵也经常会套上垫肩,毕竟扛粮食、弹药箱也是很磨损衣物和肩膀的。
轻机枪手
重机枪手
值得一提的是,机枪手套垫肩的概率要比其他士兵大得多。因为垫肩还有个用途,机枪手在射击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暴露位置,引起敌人的注意。如果不及时扛枪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此时机枪经过长时间的射击后枪管会发热,直接扛上去可能会烫伤皮肤,有了垫肩就可以避免烫伤了。
这叫垫肩,我是七零后,还看过扛大包的行业,二百斤麻袋抗起来飞跑,必须有垫肩,过去机枪太沉,扛着同样需要垫肩。
劳动人民最智慧。
实践出智慧,学到的只是知识,有可能成为书呆子。
这个布垫,叫做垫肩,实际上笔者年小的时候,当时生产队里的劳力,几乎人人都有这么个垫肩。
这个垫肩的主要作用是,干体力活的时候垫在肩上,避免磨损皮肉。
例如,抗战时期,战时常用的步枪算是比较轻的,有七八斤到十斤左右,而轻机枪有二十斤左右,重机枪一套百斤左右,分成两部分也有五十斤左右,其余的例如迫击炮、子弹箱、炮弹箱等等都是动辄几十斤上百斤的铁家伙,转移阵地的时候,这么重的铁家伙放在肩上,短时间还可以将就,距离长了,没有东西垫着,那肩上的皮肉可就要吃苦了。
另外,刚从战场下来的轻机枪、重机枪等枪械,都是温度很高的,加上个垫子可以扛起就走,如果没有垫子那还真不好办。
至于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的劳力多数也有这么个垫子,因为那时候基本没有机械,很多东西都需要肩挑人抬,有这么个垫子也是保护肩膀用的。
谢谢邀请,日本自从甲午战争后,因为中国的积贫积弱给了它可成之机,从中国通过各种手段掠夺了大量文物,大批国宝被日本人劫夺或者焚毁。
这个具体数字是无法统计的。
北京猿人下落成谜。
北京猿人的丢失是和日本侵华脱不了干系的,这是中国的瑰宝,至今下落不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大量收集中国文物。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成立的“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进行文物流失清理工作。
各级工作人员满怀爱国热情,克服种种困难,认真清理文物的损失情况。
经过大家艰苦卓绝的努力,
统计得出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中国各地被日军劫掠和毁坏的历史文化古迹七百多处,
书画类作品一万五千多件,
谢邀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于我国的掠夺和摧残,是最不愿提起的,毕竟每盘点回忆一遍,国人心底的伤疤就重新被揭开一次。至于当年那段不忍回首的岁月中究竟有多少我国的文物流失,我们只能用冷冰冰的数字来描述,不愿意做任何过多陈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无耻的日本开始有目的性的针对我国的珍贵宝藏和文物展开大规模的掠夺行动。日军铁蹄所到之处,上至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下至私人储藏室,全部遭到日军的肆意抢夺。
北京:
1937年8月17日,日军从故宫和颐和园中劫走大量珍贵文物。
1942年8月,日军将故宫金缸上的金屑刮走,同时一并抢走的还有故宫中的1406门铁炮。
194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珍贵古籍11022册被日军洗劫一空,日军还“顺带”劫走了珍贵文物1372件。
南京: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此后一直到日军退出南京,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南京市共损失古物26584件,字画7720幅,书籍459579册。
汉口:
应当是多的扯了!因为按照当时的统计根本没办法弄清楚!就像我们到底死了多少民众也没有非常具体数字!因为当时中国就是非常乱的,各地都有军阀控制!所以到底让人家拿走多少国宝也说不清楚,现在只能是在外国看见了我们才知道!不知道有多少隐藏在外国民间!
我不认可这个观点。无论武器装备发展得多么先进,哪怕是到了全部无人化时代,到了星球大战时代,背后较量的还是人。人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一旦崩溃了,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烧火棍。
记得前些年ISIS肆虐中东的时候,有一次,伊拉克政府军3万多人被8000多ISIS武装打得屁滚尿流。要知道这3万多伊拉克政府军全是美国训练出来的,装备着美军先进的武器,如M1A2主战坦克、悍马突击车、“布拉德利”步战车等,结果和ISIS武装一照面,可以说是一触即溃。伊军扔下大量的装备,脱下军装一路奔逃。而ISIS只是一支民间非法武装,装备的武器都是AK47、RPG火箭筒等轻武器。
而在乌克兰内战中,装备先进的乌克兰政府军也被乌东部民间武装吊打。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装备先进的俄军也被车臣非法武装打得一败涂地。我国曾有部电影,是说莱芜战役的。在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仅仅用了69个小时就歼灭了国民党军5万多人。在那部电影中,有个国民党军官说了句台词:“5万多人不到三天就完了,就是5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未必捉得完啊!”这一幕其实英法联军也不遑多让。在二战初期的,德军风卷残云,将40多万的英国、法国、比利时联军合围、紧逼在敦刻尔克。如果不是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进攻,也许诺兰导演拍的《敦刻尔克》就要改名为《敦刻尔克大屠杀》了。要知道这是40万全副武装的军人,不是40万头猪,武器装备并不比德军差,人员也不比德军少,却让德军打得个屁滚尿流的。干嘛会这样?还不是因为战斗精神和意志崩溃了,变得兵无斗志无士气了。
有人说,将来打仗都不需要将士亲临第一线了,双方隔着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就射导弹了,在前线拼杀的全是无人机、无人坦克、无人舰艇和机器人了,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不需要了。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值一驳。玩过CF、反恐精英、刺激战场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和你的团队接连不断被别人秒杀,你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很快就会崩溃,到时候恐怕你连玩这游戏的心都没了。将来的战争模式不管发达到什么程度,即便到了星球大战时代,较量的还是人,战斗精神和意志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战斗精神和意志,就会兵败如山倒,再厉害的武器装备都变成烧火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科技发展了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科技发展了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