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近代科技发展的认知与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近代科技发展的认知与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国际上一颗新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
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9、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
10、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我想到的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发现青蒿素这一科学成就。
疟疾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全球影响的衰竭性疾病, 至今仍是传播最广泛和最具破坏性的传染病之一。
时至今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而在以前,这种疾病造成的危害还要大的多。
20世纪60年代末, 中国政府组织了一项旨在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经过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在传统中医治疗疟疾中收到启发,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二十一世纪以来,青蒿素类复方药成为治疗疟疾的主流药物。有人统计,光2000年到2015年,青蒿素就拯救了全球约620万生命。
这一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为世界的抗虐事业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挽救了成千上万的人的生命。
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英国BBC新闻公布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其中“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共同进入候选人名单,足以说明这一成果对于世界的巨大意义。
我一直思考是什么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为欲望,如何实现欲望只有科学。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科学.
人对未知恐惧,心理谋求安慰求个寄托有了宗教。
人要吃饱穿暖,有了种植,狩猎,烹饪,建筑。
人发现自己会生病,个体力量薄弱有了父系母系氏族,最后谁有能力获得食物分配食物谁就更有权力。就有了社会体系等级。
社会发展绵延千年。人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什么时候种植作物,楼房如何建的又高又安全,食物如何更美味。这就是因为科学。人们不再为食物和生存空间再起杀戮,我们称之为物质文明。
科即是分科,分类。学即是学问。科学即是分类目的学问。也指某一学科下成体系的知识。
所以科学首先是一种分类,分科之学问。就以我们熟悉的现代科学为例,例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根据分类方法不同,大类下面又含有小类。比如自然科学里面的,物理,化学,数学等,以及物理学下的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等等。这就是现代科学下比较普遍的分科方法和体系。
近代科学是以数学和物理为主的基础学科的大发展,使得我们在探索外界时能够让数理和现象达到一种完美的逻辑证明,这极大的增强了我们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推动了人类飞跃式的发展。所以我们普通人对现在对科学的印象,多半是让我们人类取得进步和荣耀的知识,以及获得这种知识的研究方法。
而实际上,科学是一种分类的方法。而不同的分类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知识。比如说我国古代学术,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就和我们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不同,所以知识体系也不同。
因此不能狭义的把现代科学视为人类的全部,从广义来看,现代科学更像是哲学的分支之一,旨趣是求真,探索的是“有”的领域,或者说是有研究对象和能被证明的领域。
所以科学再往上一级看,是一种分科的学问。分科的方法不同,产生的知识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明白现代科学在科学这门学问中的位置。这样我们就不会只因为科学两个字和科学的求证方法,而盲目的排斥其他不同于现代科学体系的学科知识。
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对于现象领域的研究是极其犀利有效的。但如果抛出一个哲学问题,现代科学恐怕也无能为力。所以现代科学是有其边界的。能承认这种边界也就看清楚了科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近代科技发展的认知与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近代科技发展的认知与影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