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南科技学院发展简史作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河南科技学院发展简史作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南阳又是盆地,周边是山。加上三线建设,南阳周边挤进十几个兵工厂,加上南阳油田。增加这一二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得要南阳供应,在挤进来一个几万人学校,南阳实在供应不起。在加上那时全国一盘棋,学生毕业全国分配,各地机会均等,招生也是这样。所以有学校没学校一样,当时的北京还急着让学校迁出呢。当时的各种环境都和现在不一样,由于当时的南阳工农业环境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那时五个农业人口能养一个非农业人口,现在一个农业人口可以养十个非农业人口。这个养不是普通意义的养,都知道那时有钱也买不来粮,得有粮票。原因是粮食资源少。
河南与中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多好,带动了整个安徽和合肥的高等教育,而且是独立支撑。
河南不要,人家肯定有自己的理由,有说粮食不够吃,有说不愿意在郑州,就是存心不愿意常驻。
反正都过去了,让河南发展郑州大学,什么时候两个学校,基本没有差距了,这个争议也就自然翻篇。
其实一开始说给南昌的,江西也没要,河南一看江西不要,也不要,上面就说那给湖北吧,湖北犹犹豫豫一直没回复,这时候安徽说给我吧😄。所以说当机立断很重要,安徽这些年对科大的投入,那真是👍👍,别人也尽心尽力培养了。河南大学本来也是很牛的,后来搞拆分,伤了元气,这么多年没回复过来。现在说河南后悔,江西还不是肠子悔青了,湖北还好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撑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中国地质大学打算搬迁去江西,江西还说不要,湖北马上要了,反正都是过去的事了,目前发展好自己有的大学,才是正确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恰好50周年
60年前,中国科大肇启京华。“我们的学校如果能够说像一张白纸,那么就请把我们的学校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这段声音,是1958年9月20日时任校长郭沫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当时可能不会有人想到,中国科大在北京玉泉路19号只待了十余年。中科大辗转南迁 这所一诞生就风华正茂的大学,在北京度过11载春秋后,辗转千里南下。
选址历经坎坷,河南因物资短缺、条件艰苦婉拒
1969年10月,国内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受文革的破坏以及战备疏散的影响,北京重点高校纷纷外迁。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向科大传达了搬迁指示。 搬迁选址却一波三折。
校革委会分别派往河南、湖北、江西选址,但都遇到了困难。虽带有刘西尧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个地方没有条件,不能去。
短暂落脚安庆,最终定居合肥
直到安徽安庆首先接收了部分南迁师生,却最终因物资严重短缺难以为继。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见此局面,同中科院商议,决定将学校搬迁到省会合肥,在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
19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领导口在中科大在皖负责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会见了李德生,协商科大搬迁合肥的若干事宜。对于科大迁皖,李德生指示:“安徽来了一、二十个单位,但都是找个基点,领导关系还在原上级机关;我们原来以为科大也是如此,现在情况更具体了,关系下放了;经过研究,安徽有困难,可考虑在合师院⋯⋯”
由此,科大正式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原北京玉泉路科大校址很快被铁道兵与海军部队占用,教室、实验室等也被改成了招待所、宿合。
中科大艰苦创业取得今日成绩殊为不易
中科大发展过程历经磨难,也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中科大辗转多地后南迁合肥,师资、设备流失大半,到1972年教授、副教授只剩十余人。学校还要不要办下去?在极其困顿的情况下,留守师生信念不灭,二次创业,磨砺出宝贵的“南迁精神”。
学校成立砖瓦厂,师生自己挖土、烧砖、建房。时年已六十多岁的学部委员钱临照先生重登讲台,学校白手起家重建实验室,到1976年恢复科研项目近400项。也正是在合肥,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科大在许多年份都能与清华北大平分秋色,录取近一半省份的理科状元!
中国科大始终不忘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扎根江淮大地,成为安徽的科大,中国的科大,世界的科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科技学院发展简史作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科技学院发展简史作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