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发展 / 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未来的航天发展

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未来的航天发展

Time:2024-02-24 10:50:10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除了航天还有哪些成就?为什么?

还是很多的

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未来的航天发展

比如中国的高铁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虽然中国高速铁路的运营时间短于发达国家,但其“高铁经济效应”十分有用,中国的高速铁路对推动城市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沿线和沿线地区人口流量的增加和人口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后,中国开始关注海外高铁的发展。那时,中国的铁路里程只有52,000公里,没有任何高速线路,平均时速只有43公里/小时。然而,日本的新干线当时已经以每小时210公里的最高速度行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官员开始筹划高速铁路建设。

2007年,中国政府开始研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调整方案。调整后的修订后的计划于2008年10月31日获得国家批准。随着该计划的实施,大量高速铁路相继建成。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通车。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当时具有世界级性能的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投入运营。这是世界上大面积湿黄土上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线。

2010年10月26日,沪杭客运专线开通,同时建成由技术改造的CRH380A列车。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它连接了中国首都和上海的国际大都市。

截至2011年1月,中国完成了8,358公里的高速铁路线,位居世界第一。


如何评价印度要在2022年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这件事?

谢邀。印度的航天技术实力比它的航空以及海军装备技术实力要靠谱得多,其国产的GSLV系列火箭的性能也越来越好,最新的最大发射重量640吨,地球同步轨道能力4吨(未来将增加到6.2吨)、近地轨道10吨级的GSLV-MK3火箭已经首飞,表现也不错,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是够用的。印度自造的飞船返回舱也已经有两次亚轨道的返回实验。莫迪之所以敢说2022年将印度宇航员送入太空,就是基于这些底气。

但是在2022年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时间还是紧了点。航天是需要极高可靠性的,但是GSLV-MK3火箭发射次数还是太少,飞船返回舱亚轨道返回试验也不是真正的返回实验。莫迪宣布这个时间点显然带着给印度独立75周年献礼的意思,希望提振民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宣传“印度制造”的成果。然而,如果为着献礼而赶进度,可能会对基础不甚牢靠的印度航天技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反倒不容易按期实现目标。(S)

谢user邀答!

问:如何评价印度要在2022年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这件事?

这印度是个人口大国,我国的邻居,总人数可能与我国相差无几,航天技术有一定的基础,你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已在太空遨游多次了,他印度是与中国在人口上齐头并进于世界上的前二名,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了,印度肯定不能落后了,万一哪天这地球上的人挤不下了,你中国可以用载人航天飞机把人送上太空,他们不能眼巴巴望着干着急呀,实现到人航天飞行可说是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印度当然要考虑长远,做出让国民振奋的功绩。

印度是我们的邻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愿他们能圆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让世界又多一个能载人飞入太空的国家,这是印度科技的进步,也是世界共谋发展的标志。

事实上,印度已经不是第一天提出载人航天战略了。印度在去年就启动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探测计划。当时印度方面就拨款了156万美元进行先期的技术可行性研究。而实际上早在2006年印度及公布了航天发展路线图,希望花费十年时间通过自主设计的航天器将2名本国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是,10年过去了,印度的载人航天技术依旧进展缓慢。一个巴掌拍不响,印度载人航天技术进展缓慢除了印度载人航天技术本身就有局限性外,还因为一些本国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技术人员对开展此项目到底是不是印度真正的航天需求有着强烈而广泛的争论,相当部分人认为这是浪费大量的资金。

目前印度在航天方面是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的,无论是其运载火箭还是卫星发射技术,对此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应该关注他们在航天方面的野心。我们还要看到,印度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载人航天方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国际技术,1984年就有印度航天员进入到了礼炮轨道空间站上实习,还有一名由美国培训的印度航天员随哥伦比亚寒天飞机失事而殒命,因此其培养航天员实际上并没有国内媒体贬损的那样不容易。

▲1984年4月2日发射的一枚苏联火箭上,拉凯什•沙尔玛成为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赴太空旅行的印度人

中国举国之力发展芯片技术,你觉得未来5年内会有大的飞跃吗?

对于中国的半导体规划从政府层面有个2025年计划,而且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政府很多之前设计的规划都在如期的完成,由于中国早期培养了太多出国的留学生再加上一些留学生由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并不是很成功,在骨子意识里还是外国的月亮圆那一套理论在作祟,现在中国在整体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几乎所有新型的产业在国内都能找到,这就是未来中国的潜力所在。

其实很多人在年轻时候愤青时候发出的一些声音在今天的中国恰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优势存在,无数人批判中国的教育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并不能适应当前的大形势,不要再相信国外对于中国灌输的迷魂汤了,有哪个国家的父母能够对待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态度上超越中国,在很多贫穷的地方甚至吃不上饭的地方都会砸锅卖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大背景下每年中国出产的理工类的工程师有几百万之众,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很多人批判中国大学的扩展但现在事实在大街上随处可见都是大学学历的公民,中国全民整体的素质在飞速的提升。

这才是中国能够在和平年代快速崛起的根本要素,而且在这种加速度下很多产业都得以快速的弥补,现在能够对中国科技卡脖子的是无数不多的高精尖的行业了,其中光刻机以及高端的芯片设计都是典型的代表,很多产业是无法直接拿来主义就能完成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在积累当今的中国最需要的是时间,所以在很多贸易摩擦的时候更多时候选择息事宁人,不是自己不想争口气是因为中国现在快速的发展需要更多平稳的时间。

中国在很多产业之所以进步如此之大,就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举国之力,利用国家的力量快速的突破一些技术限制,这是我们体制上的优势,中国的快速崛起不仅仅是因为背后的人才储备充足还有优越的体制优势,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在从落后到追赶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中国的内需市场非常庞大,只是中国一个国家就能抵上一个欧洲了,所以有机会在内需中锻炼成长自己,这是很多中国技术突破的关键因素,虽然在开始阶段技术不是很成熟,国外可能对这方面技术还进行封锁,但是由于内需能够拉动一部分的市场,所以给很多企业提供了试错的平台,就是这种机制让很多产业得以快速的发展。

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遇到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了,就是短时间技术无法攻克的产业,这种需要优质的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芯片方面华为公司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给很多正在奋斗中的企业带来曙光,只要努力的坚持一定能够取得成绩,而且从芯片的低端设计来讲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突破,现在就是要依靠国内的市场进一步拓展扎实自己的技术积累,5年的时间相对来讲还是少了些,给中国10年的时间芯片方面制约因素就会减少很多,但问题是美国能不能给我们这么多时间,这就是中国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所以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而且中间不乏悲壮的故事发生,但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事实,希望能帮到你。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中国就是举国之力也很难做出顶级芯片。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回击说:芯片不是神造的,是人造出来的!

这两人对于中国发展芯片技术给予的明确回答,该怎么理解?

其一,对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话的理解:张忠谋已是一位接近90岁高龄的老人,2018年6月5日,张忠谋宣告正式退休。因此,他对于中国发展芯片半导体产业的评价,不会随口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表态。这表明,作为“半导体之王”的张忠谋来说,在经历了芯片半导体产业里的起起伏伏之后,对于这个行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并对其艰难程度有着清醒的认知。但是,张忠谋发展做台积电时的处境与当今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则完全不同,同时由于其对中国大陆科技攻关能力的了解有限,因此而做出的判断难免存在偏颇。

其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回击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从零起步成为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如此成就的王传福,显然更懂得,在中国,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条件——只要国家发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也看到,比亚迪在最近两年内,也大幅度投资芯片半导体产业。

未来五年,中国芯片产业必然崛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未来航天发展路线科技之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5 讯肆科技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5279号-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