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钱学森为什么发展导弹科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钱学森为什么发展导弹科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都有一种爱国情怀,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敬业精神让人敬佩,立功一张奖状,牺牲一烈士证。不抱怨,不物质,不拜金。为了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兢兢兢业业,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这一立国重器。
钱学森先生当时就是世界空气动力学泰斗、导弹专家冯卡门最欣赏的得意门生,足够储备设计制造导弹的全套理论,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美国不加干涉阻拦钱先生回国,如果当时国家基础工业底子雄厚一点,导弹研制成功的时间还要提前不少。
首先,他们有极强的爱国爱民族的热情,再是有真才实学的科学知识,还有那种为了国家民族拼命的精神,在周边遭封锁,各种资源技术乏缺,国家百废待兴极其困苦的情况下,他们能攻克各种困难成功造出两弹一星,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可以比肩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永远不会缺少民族英雄,每当国家民族危难存亡之际就显现出民族的巨大生命力和战斗力,钱老等老辈就是有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战力,所以能在那么困苦下成功研制出核弹!
国力有限,新中国百废俱兴,但还是首先要从基础做起,然而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航空,必须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而导弹不需要考虑驾驶操作,产业体系实现起来较飞机容易很多。而导弹技术适合用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载具。在总体资源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只能二选一。你只有飞机,厉不厉害很透明,人家派几架来挑衅你就要飞出去应对,高下立见,而一个导弹装着核弹头,我说我有一百只,或真或假,你只管猜好了,怎么验证,只需要你知道我肯定有原子弹而且能打出去就够了,飞机差点只能在一些小摩擦上忍一忍,对手也不敢贸然过头。
要优先搞火箭工程 1956年春,国家搞12年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发展火箭与飞机的问题,许多人认为,重点应放在飞机上:因为当时苏联的洲际导弹都还没有研制成功,而我国尚无飞机制造工业。 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力排众议,反复论证,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将大家陌生的“喷气和火箭技术”,列入12项重点项目最前面的4项,得到了优先发展。 1957年,钱学森又说:我有这个预感,因为我们的制度能使意志高度集中统一,这比自由化的美国更适合搞火箭工程。 由于半个世纪前的正确决策,使得今天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居于世界前列。 航天人不要惧怕失败 1992年3月22日,中国研制的“长二捆”运载火箭发射另一颗“澳星”时意外受挫。 钱学森说:不要以为受到挫折便是坏事,不要以为鲜花、掌声、赞扬是科学家的生活。科学家往往与千万次的失败结为伴侣。依我看,从事航天科技事业最不惧怕的应当是失败。这种失败首先是同火箭结构上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要使得火箭的可靠性达到99.9999%,也就是说,抽取100万个零件,不可靠的不能多于一个。航天事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成功时常与失败相伴,辉煌与挫折相随,这就是航天人应当面对的现实 抗议科技界的“老头子制” 80年代,钱学森热情支持山西张沁文,协助他研究并写成了《农业系统工程》文稿。稿子发表时,钱学森反复坚持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张沁文后面。钱学森说:发明权主要是你;以你我年龄而论,你应居第一线;我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流行于科技界的“老头子制”颇为反感!用这个机会表示一下,也是抗议这一不合理的东西。 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 1993年5月3日葛庭燧(1913-2000)教授80寿辰,钱学森在贺信中说:“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国,为新中国服务。” 这是怎么回事? 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钱学森收到芝加哥大学研究员、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葛庭燧来信,信中说:“以吾兄在学术上造诣之深及在国际上之声誉,如肯毅然回国,则将影响一切中国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国致力建设之风气,其造福新中国者诚无限量。弟深感个人之造诣及学术地位,较之整个民族国家之争生存运动,实属无限渺小。弟虽不敏,甚愿追随吾兄之后,返国服务。” 之后,就发生了本文头一段的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钱学森为什么发展导弹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钱学森为什么发展导弹科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