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儒学在汉代进行了转型。之前的儒学是向帝王出售的一种治国方略。转型后变成了捍卫皇权的一种学说。加之儒学提倡温良恭俭的自我修养。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在皇权的培植下,儒学开始大力发展
儒学在汉朝初年的发展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利益。焚书坑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施行严刑峻法,禁百家之言,收天下兵器,天下百姓无不噤若寒蝉。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让人民生活的苦不堪言,这直接导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儒学在汉代大发展的社会基础。
西汉初年,刘邦基本上沿袭秦朝旧制。强秦瞬间灰飞烟灭,迫使西汉统治者深刻反思。儒家思想凭借着积极入世的思想,进入统治者的视野。为了维护新兴的西汉王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国家急需在意识形态领域建立统一思想。他极力寻找与皇权相结合的理论,在叔孙通的极力游说下,采纳了儒家学说。建立“以孝治天下”的道德观念,施行皇家礼乐仪法,儒学得以施行。后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创汉初儒家思想发展的新局面。
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犹不及,提倡中庸,崇尚和谐的关系。在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根本。提倡统治者施行仁政,以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倡导凡事以“孝”为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利维护封建集权的统治。
儒学的发展符合封建统治者对正统的诉求。
儒学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巩固了大一统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此外儒家还建立严格的礼制,强化了等级观念,巩固了当时的皇权制度,弱化了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积极性。
总结起来,儒学在西汉初期的兴起,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汉武帝做了皇帝之后,需要加强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老子的宽容思想就不再合适了,于是,汉武帝就提倡等级思想,尊重皇帝的权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对汉武帝说,现在推荐的官员,都是喜欢法家的思想,但不利于统一思想,他们的言论经常有扰乱舆论的危险.汉武帝于是让各地官员推荐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亲自主持考试.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问题时,回答得非常好.从此,汉武帝就开始重视儒生了,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有的还做了丞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很多的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而且法官也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发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