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OVID-19的持续传播,隔离发病和潜伏期患者是遏制疫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迫切需要监测和识别可能的个体患者。
病毒性传染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人体发热。因此,适合密集场所的红外体温检测设备的需求大大增加。
春节期间,北京市科委发布测温解决方案征集公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迅速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相关科研攻关。刘建国研究员带领的智能光子研究团队日夜兼程,历时近十天,完成了第一个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了红外测温产品样机。
据悉,这款红外测温样机由红外探测镜头、红外测温芯片、红外校准黑体、可见光成像系统、智能控制终端等部分组成。经过软硬件调试和不同场景测试,可以满足5m距离的要求。针对办公楼入口、小区大门、出入口等场所的多位行人批量无感监测排查,测温精度优于0.3度。
早在抗击非典期间,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就研发生产了可用于非接触、快速、大面积检测的红外测温仪。当高温个体经过视野时,仪器可以指示高温个体的位置并发出警告。
与手持式体温检测设备相比,更方便、更安全。
不过,刘建国解释,目前国内红外非感测产品存在两大技术痛点。一是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筛选测量不准确。另外一个是,当人们走动、佩戴口罩时,人脸准确识别困难。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在光电集成光电工程方面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创新的自校准算法,突破了室外复杂环境下人体体温监测不准确的问题,使得体温筛查不再局限于准确的绝对温度测量。这大大增加了筛查人群中发烧个体的概率。
针对佩戴口罩行走时快速人脸识别的问题,研究团队希望协调优势团队共同攻关,以期在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
为满足即将到来的返程高峰、开学、工厂开工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批量体温筛查需求,在外包资源不足、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智能光子团队半导体研究所希望与国内优势力量合作。多种合作方式尽快解决量产和广泛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