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的发布之路比预想的更加艰难。在经历了激进和喧嚣之后,目前正面临社会质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Libra引发了对隐私、洗钱、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的严重担忧,美联储已成立工作组进行审查。随后,全球支付巨头PayPal宣布退出Libra加密货币项目,Visa、万事达卡等也表示正在考虑是否退出Libra项目。
Libra的现状充分说明,对于数字货币这样的新物种来说,无论设计多么巧妙、理论结构多么完善,要被社会各方面所接受,仍然需要获得公众的信任,而这就是漫长的过程。 Libra难以被社会接受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Libra是由私人公司发行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私人银行发行货币的情况,但历史趋势最终将货币发行权交给了政府。关键因素是信用。政府的公共性自然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私营公司的营利要求与货币的公共性质之间存在矛盾,正如库克所说,Libra加密货币计划是公然的权力争夺。二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Libra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如何监管呢?如何做到透明、公开?如何防止Libra的去中心化演变成再中心化?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形成公私激励相适应的机制。例如,根据Libra目前的系统设计,它是基于储备资产发行的,其货币价值基于一篮子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似乎提供了保证,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还不够。超额准备金和超额发行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旦脱钩,后果将难以预料。
数字货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根源在于社会对当前传统货币的不满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失望。工业革命后的快速发展需要快速扩大的市场的支撑。传统货币流通很好地解决了工商业的支付结算问题,促进了统一开放的金融体系的形成,但也带来了一些其他新问题。首先,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正在减弱。各国在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诉诸货币政策,推出直升机撒钱模式,利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规的低利率、过度的货币注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复苏经历波折的情况下,政府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更多要求。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干预下,美联储的独立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次,货币发行总是与资产泡沫相伴而行。看来,很大一部分货币流并没有按预期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房地产、证券等领域,带动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有关研究表明,广义货币(M2)80%投入到资产价格中,只有10%投入到实际GDP创造中,从而为各种危机埋下隐患。这样,货币政策本身就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许多经济学家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流动性泛滥。然而,克服危机所采取的方法较多,传统信用货币因向经济大规模、更广泛地放水而面临困境,人们期待数字货币能够克服这些缺点。
大众需要什么样的数字货币?首先是币值稳定。比特币之所以如此被炒作,是因为它的生产机制。其总量受到限制,以维持货币的稳定。然而,它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如果货币总量受到限制,GDP增长就会导致货币价值不断上升,货币的流动性调节功能就会失效。换句话说,其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以宏观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为代价的。 Libra 通过与主要货币挂钩来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如果始终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其币值是否稳定取决于主要货币的发行量。比如美元的比例就占到了50%。如果美元发行过多,也会导致Libra贬值。二是安全可控。数字货币的加密、认证和检索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功能。目前的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但仍面临代码质量不稳定、高速专网和节点设置等问题。再次,支付方便。全球联网时代,对跨境支付结算的及时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跨境支付账本、账本复杂、认证时间长、手续费高等问题,为数字货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Libra和比特币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痛点。通过区块链技术,他们可以避开目前的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银行存折式的电子支付。
数字货币的崛起是必然的。 Libra的出现打破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沉默。未来,世界货币竞争将更加激烈。 Libra与一篮子强势货币挂钩的做法,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强势货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弱势货币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也会加剧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货币将进一步边缘化,纳入的主权货币将有发行货币换取Libra的冲动,最终可能会导致竞争性钞票发行。 Libra概念无疑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将面临考验。以Libra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最终成功最终取决于公众、监管部门和发行人之间达成的契约。现在看来,这个过程明显比预想的要长。我国应抓住时间窗口,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鼓励银联、阿里巴巴、微信等在支付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这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