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有两种看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分工创造增量价值:分工出现后,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最大化,使用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也得到了增强。
2、分工程度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市场越小,分工的意义就越小;市场越大,分工越明确,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回顾互联网的历史,运营岗位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运营岗位从诞生到长期存在的能力,证明了它在当前环境下优化了互联网公司的分工,为公司带来了增量价值。
运营的地位相当特殊。与产品经理不同,它可以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传统制造和零售行业中找到相应的职位(1926年,历史上第一位产品经理在宝洁公司诞生,他的名字叫迈克·埃尔罗伊,负责卡梅尔肥皂的品牌定位、营销和销售)。运营是互联网诞生之后才出现的一个职位。它的存在是因为互联网。
“运营”一词,在互联网运营职位诞生之前,一直是一个动词,代表对某个对象的系统化运营和管理。例如,网站运营并不代表一开始的某个职位,而是网站内容更新维护、网站服务器维护、网站流程优化、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研究管理、网站营销策划等一系列操作。
在传统零售行业,一款产品从需求调研到最终用户使用,一般要经历需求、生产、销售、售后四个过程。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的上网终端主要是PC电脑,因此对于用户来说,产品就是网站。最初,由于互联网信息匮乏,每个网站都不需要太多操作,就能很快被网友发现。随着网站数量的增加,供大于求,因此设立了运营职位,专门负责推广和运营产品,以获取更多用户,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这个“产品”从一开始的网站,演变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小程序,甚至公众号、网上商店。产品在变,但运营的本质没有变。因此,操作位置是在互联网上。在快速发展中蓬勃发展。
从运营的发展历程来看,运营岗位主要有两个核心对象,一是产品,二是用户。
一些业内前辈对“运营”有很多定义。
黄友灿表示,“所谓运营,其实就是我们需要用的所有干预方式,帮助产品和用户建立更好的关系。”
张亮表示,“凡是能够推广产品、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的手段都是运营。”
韩旭表示,“运营是围绕用户、内容、品牌等展开的一系列行为,以实现用户与产品更好的连接,实现产品的最终目标。”后来他说,“操作都是人工干预。”
上面说的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还不够具体。
在此基础上我想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运营是一个结果高度量化的职位。换句话说,它必须抵抗业务指标。从互联网企业营收的角度来看运营目标,企业的可持续运营无非就是整体用户商业总价值的增长。用户总价值=用户规模单个用户价值。
在互联网行业背景下,用户与产品之间一般存在四个环节,即接触、认可、试用、习惯。
从用户接触到用户试用的环节是提升用户规模的核心环节。
从用户试用到用户习惯的环节,是提升用户价值的核心环节。
曝光:用户在哪里接触到我们的产品?联系的核心是“营销渠道”。
我们要介入的是,在营销预算和用户画像的限制下,如何找到更有效的“营销渠道”来让用户接触到我们的产品。
认知度:用户对我们产品的看法如何?认知的核心是“产品价值”。
我们需要介入的是如何提炼出我们产品的核心价值,并在给定的营销平台下呈现给用户,让用户对我们产品的产品价值有一个清晰、清晰的认识。
尝试一下:如何才能将潜在用户真正转化为我们的用户?尝试的核心是“用户转化”。
我们想要介入的是,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运营转化策略,让用户在对我们的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去尝试我们的产品。
习惯:我们如何让用户继续使用我们的产品? Habit的核心是“用户管理”。
我们需要干预的是用户已经初步使用了我们的产品。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用户运营策略,让老用户能够继续使用我们的产品。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感到困惑。
从用户接触到认知,这个过程不就是市场或品牌学生的工作吗?
这是个好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市场/品牌学生触达用户,建立用户对产品的品牌认知。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让用户了解我们产品的价值,培养他们对我们产品的认知。与操作工作不冲突。
在某些场景下,产品的品牌能力,或者说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度,往往会成为扩大用户规模的效率放大器。
因此,营销/品牌工作和运营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更需要关注的是其对获客效率和用户价值提升的影响。
综合以上描述,我认为“运营”的本质是:
在特定约束下,通过一系列组合手段,介入用户从接触、认知、尝试习惯产品的整个环节,提升产品的用户总价值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运营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运营工作。
敲黑板
作者| Biluo Hugo 一位拥有9年经验的运营商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