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发改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发改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个真的很难以具体的数字来反应,因为带来的连锁反应实在太多。
举个例子,某地新修一条地铁,长大概几十公里,路过主要住宅区,工业区和学校。投资可能几十亿,用几块的票钱回本,基本没戏可能还不够一年的利息。
但是,地铁沿线的二手房值钱了,有了地铁方便,周边房子的交易变多了,带来了不少房产交易税算不算在地铁带来的收益里?
平时住的比较远的消费者,有了地铁,平时的晚上也可以到市中心购物了,增加了消费,这算不算在地铁带来的收益里?
工业区离市区较远,工厂招工需要提高薪水或者自配班车才有人来,有地铁后可以省下班车或者不用那么高的薪水也能吸引人来工作,这算不算在地铁带来的收益里?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你都回答是的话,那么单单一个地铁都带来这么多收益,那其他的如5G,高铁,特高压等等新基建的投资,真的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估算收益。
提问复旦管院产业经济系产业经济学系李治国副教授
您在关于新基建几点担忧中提到“新基建”更依赖智力和人才上的投资,难以直接快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中小微企业倒闭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
李治国:新基建的“新”不单指新技术,还代表新业态,新经济。我认为新基建更加依赖于深度的智力及人才投资。智力和人才,与其说是学历要求,其实更应看重该人才有没有摸索出市场发展规律,有没有创新精神等。
但受到新冠疫情再加上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比较严重的群体可能是产业工人,尤其是流动比较大的农民工,以及应届大学生。这些群体都有可能会参与到新基建当中,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量,以及所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方面,新基建还不能解决迫在眉睫的整体就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等问题。
2020年高层明确定调“新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的方向。“新基建”并不是新名词,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并与过去的传统基建不同,高层定调推进“新基建”。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此次高层关于“新基建”的定调,一般包括: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
其中大数据中心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新基建相关内容中首次提及,数据中心是为有互联网需求的用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服务器、IDC等,软件方面则包括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大数据中心是5G物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图表:新基建七大方向以及关键产业链。
我们认为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顺应了5G时代技术革命的新趋势,从整个技术周期来看,新基建中:5G基建、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有较为广阔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5G在2020-2025年将拉动中国数字经济增长15.2万亿元。2000年以来,同样有两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逆周期对冲政策,分别是:2009年的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以及2013年的信息消费促进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将此次“新基建”政策与上述两次逆周期政策做大致的类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发改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发改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